為持續改善空氣質量,增強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確保高質量完成“十四五”及年度目標任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江蘇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江蘇省2022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計劃》,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按照“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的硬要求,認真落實減污降碳總體要求,深入推進“三個轉變”,延續2021年“開局就是攻堅、起步就是沖刺”的決心和態度,堅持“以日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堅持PM10與PM2.5齊抓、PM2.5與O3協同控制,以治理與監管能力提升為抓手,以工業園區(集聚區)為發力點,在清潔原料替代、實施清潔生產、強化VOCs治理等關鍵環節上持續發力,以更高標準持續打好藍天保衛戰。
二、工作目標
2022年全市PM2.5濃度下降到37μg/m3,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78.2%以上,O3濃度下降到150μg/m3;氮氧化物、VOCs排放量較2021年分別削減4%、5%以上,年平均降塵量不高于3.6噸/月·平方公里。
三、重點任務
(一)優化提升四大結構
1.強化生態環境空間管控。堅持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剛性約束,嚴格執行“三線一單”管理要求,嚴格規劃環評審查和項目環評準入;落實工業園區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要求,推動落后產能穩妥騰退,堅決反對“一刀切”。結合2021年各類實際情況,穩步推行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新建、改建、擴建的鋼鐵、石化、化工、化纖、建材、有色等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應滿足區域、規劃環評要求,重點實施先進、高效、綠色項目。(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行政審批局配合,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開發區、新區、園區管委會負責落實。以下均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開發區、新區、園區管委會落實,不再列出)
2.嚴控“兩高”行業產能。嚴禁新增鋼鐵、焦化、電解鋁、鑄造、水泥和平板玻璃等產能;嚴格執行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中心城市主導風向上禁止新建高污染、高排放廢氣企業,調整不符合生態環境功能定位的產業布局、規模和結構。推進國家能源集團宿遷發電有限公司三期1×50MW背壓熱電聯產項目前期工作,實現向高新區、化工園區集中供熱,淘汰相關落后產能。2022年,完成產業結構優化調整項目(“兩高”行業產能淘汰和壓減等)42項。(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清潔生產和能源資源節約高效利用。貫徹落實《清潔生產促進法》《關于印發〈“十四五”全國清潔生產推行方案〉的通知》《關于深入推進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審核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宿豫高新區(企業63家)和化工園區(企業55家)、宿城運河中心港產業園(企業30家)、市湖濱新區膜材料產業園(企業12家)、蘇宿園區(企業15家)等5個工業園區(包括但不限于175家企業)開展企業集群清潔生產審核。按照“一企一案”原則,編制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問題清單,推動企業重點解決1—2個(其中,中/高費方案不少于1個)最重要、最突出的涉氣污染物減排問題,促進源頭治理、減污降碳和高質量發展。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加強重點領域節能,擴大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推進太陽能多形式、大范圍、高效率轉化應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推進“綠色屋頂”建設,完成整縣(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工作任務。完成能源結構調整項目35項;完成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和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目標任務。(市生態環境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局、住房城鄉建設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4.持續推進貨物運輸綠色轉型。推進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推進鐵水聯運及多式聯運,著力打通鐵水聯運“最后一公里”。鼓勵運河集裝箱碼頭與鐵路運輸合作,打造內河集裝箱運輸示范航線、公鐵水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市交通運輸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財政局、生態環境局配合)
5.持續加快機動車(船)結構升級。根據國家和省統一部署,深入實施清潔柴油車(機)行動,有序推廣清潔能源汽車。推行“綠色車輪計劃”,將新能源車運輸納入“綠色發展領跑者企業”指標體系。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老舊運輸船舶,鼓勵淘汰20年以上的內河船舶。加快推進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貨車淘汰;推進新能源汽車消費替代,城市建成區新增或替換的公交車實現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占比達90%以上,郵政等公共領域新增或替換的車輛全面采用新能源汽車或清潔能源汽車,環衛領域車輛逐步推進提高新能源汽車或清潔能源汽車占比。加快物流園、產業園、工業園、大型商業購物中心、農貿批發市場等物流集散地集中式充電樁和快速充電樁建設。2022年,全市推廣新能源汽車8000輛以上標準車,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的柴油貨車2100輛以上。(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交通運輸局、公安局、住房城鄉建設局、生態環境局、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6.持續開展鍋爐專項整治。各地對生物質鍋爐進行再次排查,重點掌握生物質鍋爐規模、分布、燃料、爐型、治污設施和污染排放情況,完善管理臺帳,2022年4月底前完成,并加強監督檢查。各地要進一步完善工業爐窯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實施方案和管理清單,新、改、擴建加熱爐、熱處理爐、干燥爐、熔化爐,應采用清潔低碳能源,不得使用煤炭等高污染燃料;現有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工業爐窯應改用工業余熱、電能、天然氣等;使用煤氣發生爐的企業采用清潔能源替代,或者采取園區(集群)集中供氣、分散使用的方式,全面淘汰間歇式固定床煤氣發生爐,堅決淘汰中小型煤氣發生爐。(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市場監管局、發展改革委配合)
7.持續加強農業源排放控制。堅持疏堵結合、因地制宜,大力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引導養殖場采取糞污封閉收集、覆蓋貯存、充分發酵等方式減少臭氣排放。促進種養一體化發展,養殖廢棄物就地就近資源化利用。推進種植業大氣氨排放控制,優化肥料品種,增加包膜肥料等緩釋型肥料、水溶肥料、有機無機復混肥料用量。改進施肥方式,提高機械施肥比例,強化氮肥深施,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生態環境局配合)
(二)加強工業源污染治理
8.持續推進重點企業優化提升。加強工業源監控,將VOCs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大的企業納入重點排污單位名錄。推進重點排污單位依法安裝大氣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控設備,強化數據質量管理與聯網。對無組織排放突出的企業,鼓勵在主要排放工序及廠界安裝視頻監控、自動監控設施。綜合利用電力、交通、走航、便攜儀器等多種手段提升監管能力,深化“走航+執法”模式,實現大氣污染精準溯源。圍繞企業有機廢氣、煙氣排放治理,持續對大氣污染物重點排污單位、特別是28家高架源的自動監測、用電監控、執行標準及排污許可情況進行梳理排查,跟進在線監控聯網運行情況,確保運行良好、數據規范。推行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強化以污染源自動監控為主的非現場監管執法體系。加強執法APP、便攜式監測設備、自動監控、衛星遙感、無人機、用電量數據、VOCs走航監測等高科技信息化手段和執法裝備的應用。加強重點領域監督執法,嚴厲打擊廢氣治理設施、自動監控設備不正常運行和數據造假等違法行為;對排污單位和第三方機構、人員參與弄虛作假的,分別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督促鋼鐵、建材、有色、化工等涉及大宗物料運輸的重點企業以及沿江港口、物流企業完善運輸車輛的門禁和視頻監控系統。(市生態環境局、交通運輸局、住房城鄉建設局、公安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9.實施重點區域大氣污染物減排。推動列入省揮發性有機物重點監管的197家企業編制并實施“一企一策”方案,確保減排效果。根據《全省揮發性有機物重點監管企業(第一批)“一企一策”方案編制抽查評估情況》中提出的問題,督促第一批企業逐項整改落實;2022年4月底前,根據《江蘇省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重點監管企業綜合治理要求》,督促第二批企業完成“一企一策”方案編制,經審核論證后,推動企業實施全過程深度治理。(市生態環境局負責)
10.持續推進重點行業污染深度治理。開展火電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回頭看”,加大對燃煤堆場檢查頻次,確保堆場料場等全覆蓋。推進燃煤電廠開展清潔運輸評估,燃氣電廠、生物質電廠開展氮氧化物深度減排。推動重點鋼鐵冶煉企業實現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并完成評估監測。推進軋鋼等企業實施超低排放改造或綜合整治。推進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生物質鍋爐超低排放改造或綜合治理、燃氣鍋爐低氮改造,已完成改造或治理的開展“回頭看”,督促鞏固提升。推動水泥、玻璃等重點行業和鍋爐、窯爐等重點設施企業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或深度治理、清潔能源替代工作547項。開展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生態環境專項整治,實現運行管理規范化。(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交通運輸局配合)
11.深入開展清潔原料替代。禁止建設生產和使用高VOCs含量的涂料、油墨、膠黏劑等項目。推進各地對照國家產品質量標準,加大對各類涂料、油墨、膠黏劑、清洗劑等產品生產、銷售、使用環節的監督管理。以化工、涂裝、醫藥、包裝印刷、油品儲運銷等行業領域為重點,實施原輔材料和產品源頭替代工程。推動鋼結構、包裝印刷行業全面實施低VOCs含量的涂料、油墨、膠黏劑等原輔材料的源頭替代。在對479個源頭替代企業“回頭看”的基礎上,重點在化工園區、高新區、港口產業園區以及木材產業園等開展清潔原料替代工作。推進膠黏劑綠島建設,努力打造全省膠黏劑替代示范工程,深度實施低揮發性有機物原料替代。2022年,完成146家重點企業VOCs清潔原料替代并建立管理臺賬;結合產業結構分布,全市培育11家源頭替代示范企業。(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場監管局配合)
12.持續推進全市“綠色標桿”示范企業培育。按照省生態環境廳《關于實施綠色發展領軍企業計劃的意見》,進一步細化《宿遷市“綠色標桿”示范企業申報實施方案》有關評定條件,對已經評定的“綠色標桿”企業開展“回頭看”,并組織項目評估。推進三縣兩區分別建設1個集中噴涂中心等“綠島”示范項目、1個水泥、玻璃、工業爐窯等氮氧化物深度減排示范項目。2022年,完成“綠色標桿”示范企業培育不少于36個。(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各有關部門配合)
13.深入開展工業園區和企業集群整治。推進實施工業園區(集中區)排污限值限量管理體系。完善“嗅辨師”制度,著力創建“無異味“園區。完善生態化工園區監測預警監控體系和LDAR管理系統。按照《江蘇省臭氧污染“夏病冬治”工作方案》,5月底前,完成對10個〔沭陽:經開區、胡集鎮、華沖鎮、青伊湖鎮(原青伊湖鎮、原青伊湖農場)、桑墟鎮、賢官鎮(原萬匹鄉)、龍廟鎮,宿城:經開區、耿車鎮,市洋河新區:洋河鎮〕以木材加工、紡織、包裝印刷、橡膠塑料、白酒等行業為主的企業集群排查整治,并完善臺賬。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加強含VOCs物料全方位、全鏈條、全環節密閉管理,做好VOCs物料儲存、轉移和輸送、設備與管線組件泄露、敞開液面逸散以及工藝過程等無組織排放環節的管理。對達不到要求的VOCs收集、治理設施進行更換或升級改造,確保穩定達標排放;對治理難度大、單一治理工藝難以穩定達標的,推進采用多種技術的組合工藝治理。推動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紡織印染等行業取消非必要的廢氣排放旁路。因安全生產等原因必須保留的,應將保留旁路清單報當地生態環境部門。非緊急情況下旁路保持關閉,并通過鉛封、安裝自動監控設施(如流量計、溫度計、壓差計、閥門開關、視頻監控等)加強監管,開啟后應做好臺賬記錄并及時向當地生態環境部門報告。加強非正常工況廢氣排放控制,減少非正常工況VOCs排放;確實不能調整的,要加強啟停機期間以及清洗、退料、吹掃、放空、晾干等環節VOCs無組織排放控制,確保滿足安全生產和污染排放標準要求。2022年,完成VOCs綜合治理項目289項,完成揮發性有機物無組織排放治理項目272項。(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配合)
14.深入開展儲罐排查整治。在完成356個既定排查建檔任務的基礎上,繼續深挖潛力,確保一個不漏。重點關注石化、化工、倉儲行業存儲介質真實蒸氣壓≥5.2kPa及制藥、涂料油墨膠粘劑存儲介質真實蒸氣壓≥0.7kPa的固定頂有機液體儲罐,督促企業嚴格按照相關行業標準和無組織排放標準要求,實施對標治理或列入罐體改造計劃,督促11家固定頂罐重點企業全部配備收集處理設施。2022年,完成新增儲罐治理項目19項,宿豫區、市經開區分別建成3個、1個以上有機儲罐綜合治理示范項目。(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配合)
15.常態推進“散亂污”企業整治。持續推進“散亂污”綜合整治,進一步夯實網格化管理,落實縣區(功能區)屬地管理責任,結合電網公司專用變壓器電量數據、無人機等技術,重點對“城中村”“廠中廠”、城郊結合部常態開展排查整治,實現“散亂污”企業動態管理,對新發現“散亂污”企業發現一起整治一起,確保依法整治到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生態環境局配合)
16.落實夏季錯峰生產。制定2022年夏季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重點企業(使用粉末、水性涂料以及低揮發性有機物含量的油墨、膠粘劑、清洗劑的企業除外)錯峰生產方案。鼓勵使用VOCs溶劑的企業以及涉NOx排放的企業妥善安排年度生產計劃,引導企業主動申報錯峰生產計劃,在5—9月實施生產工藝和治理設施升級改造,減少VOCs和NOx等污染物排放。(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生態環境局配合)
17.加強臭氧應急管控。4月底前,完成全市臭氧污染應急減排清單修訂。5—9月,當出現不利氣象條件,經研判臭氧超標可能形成污染天氣時,及時采取應急減排措施,縮短臭氧污染時段,削減臭氧污染峰值。(市生態環境局負責)
(三)狠抓揚塵源污染治理
18.繼續實施降塵量考核。加嚴降塵量控制指標,加強揚塵網格化管理,在市區增設100個降塵缸的基礎上,三縣加密監測,落實針對性治理措施。各縣區(功能區)設定每月降塵目標,對照分月目標,落實“每月通報、月度考核”制度。(市生態環境局負責)
19.持續推進清潔城市專項行動。堅持以“樹葉無灰塵、路面見本色、路邊無積塵”為標準,圍繞重點區域,進一步優化專項行動措施,重點實施洗掃吸塵、沖洗灑水、高空霧化作業,確保道路清潔無死角,重點區域內住宅小區、公共設施無明顯積塵浮塵,城市裸土全覆蓋,最大力度實現污染沉降。推進吸塵式機械化清掃作業,2022年底前,全市建成區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到95%以上。依托顆粒物走航監測,每月開展一次“最差道路”評選。(市城管局牽頭,市交通運輸局、住房城鄉建設局、公安局、生態環境局配合)
20.加強工地揚塵污染防治。深入推進《宿遷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貫徹落實,全面推行“綠色施工”,提高裝配式建筑在新建筑中的比例,實現工地霧化、灑水等抑塵設施“全覆蓋”;將施工工地揚塵污染防治納入文明施工管理范疇,強化揚塵控制責任制度。鼓勵各地推動實施“陽光施工”“陽光運輸”,減少夜間施工。推進智慧工地建設,實現新建政府投資規模以上工程智慧工地全覆蓋。2022年,完成施工工地揚塵治理項目184個。(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牽頭,市生態環境局、交通運輸局、城管局、水利局配合)
21.加強渣土清運揚塵污染防治。依法查處渣土車非法運輸、拋灑滴漏、帶泥上路等違法行為。全面淘汰無法密閉運輸車輛,不符合要求的一經查處依法取消其承運資質。強化源頭管控,嚴格執行沖洗、限速等規定,嚴禁渣土運輸車輛帶泥上路。(市城管局牽頭,市生態環境局、公安局、交通運輸局、住房城鄉建設局配合)
22.加強堆場、碼頭揚塵污染防治。加強港口碼頭粉塵管控,開展“見縫插綠”工程,減少裸地揚塵污染。煤炭、礦石等易起塵貨種作業碼頭裝卸區、堆場,全面推進防風抑塵設施建設,或實現封閉儲存。加強企業廠區、港口內道路和周邊道路沖洗和濕式清掃,規范建設儲料庫,物料輸送裝置配備吸塵、噴淋等防塵設施,廠區內裝卸、運輸易產生揚塵污染的物料須采取遮蓋、封閉、灑水等有效措施。2022年,完成堆場碼頭項目9個,工業揚塵治理項目131個。(市生態環境局、交通運輸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3.加強儲備地塊揚塵污染防治。按照《宿遷市市區儲備土地管護和臨時利用管理辦法(暫行)》,各土地儲備主體及時進行“場地平整、播撒草籽、綠網覆蓋”,規范設置圍擋,減少揚塵污染,落實“應覆盡覆、應蓋盡蓋”要求。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途徑,加強儲備地塊排查。鼓勵建設臨時綠地,除必要施工作業外,實現全市儲備無裸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牽頭,市生態環境局、住房城鄉建設局、城管局配合)
(四)強化移動源污染管控
24.加強機動車污染防治。強化多部門聯合執法,完善生態環境部門監測取證、公安交管部門實施處罰、交通運輸部門監督維修的聯合監管模式。嚴厲打擊拆除尾氣后處理裝置、破壞篡改車載診斷系統(OBD)等違法行為。遙感監測發現的超標車輛,經人工審核后實施強制檢驗;溯源倒查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每旬對遙測超標車輛數較多的檢驗機構進行通報,開展定向執法檢查。嚴查農機車、工程作業車等高污染車輛。全市全年路檢路查柴油車3000輛·次以上,秋冬季期間監督抽測柴油車數量(包括遙測數量)不低于當地柴油車保有量的80%,對定期排放檢驗或日常監督抽測發現的超標車、運營5年以上的老舊柴油車年度核查率達到90%以上。2022年,新增機動車遙感監測設備3套。對物流園、工業園、貨物集散地等車輛集中停放地,以及物流貨運、長途客運、公交、環衛、郵政、旅游等重點單位每月至少開展一次入戶監督抽測。全面實施汽車排放檢測與維護(I/M)制度。(市生態環境局、住房城鄉建設局、公安局、交通運輸局、工業和信息化局、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5.加強非道路移動機械監管。按照市政府《關于劃定市區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區域的通告》,進一步加強市區在用非道路移動機械執法檢查、油品抽檢,嚴格依法查處超標非道路移動機械。推進禁用區內非道路移動機械申報登記、安裝定位系統,并與監管平臺聯網,所有城市重型車輛、非道路移動機械應在車輛的醒目位置安裝生態環境部門統一提供的二維碼,接受群眾監督。強化工程機械監督抽測,每月至少開展1次工程機械監督抽測,各縣區每月抽測數量不得少于60臺·次。(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住房城鄉建設局、交通運輸局、水利局配合)
26.加強船舶監管。運用船舶油氣快速監測儀,加強對運河船舶燃油監測。新建的原油、汽油或石腦油裝船作業碼頭必須全部安裝油氣回收設施。推廣電動、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或新能源船舶。推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船舶發展,在內河沿線布局建設電能、天然氣和氫能服務站。內河直達船舶應使用硫含量不大于10毫克/千克的船用燃油。(市交通運輸局負責)
27.加強車船油品整治。持續深入開展打擊和取締黑加油站點、流動加油車(船)和不符合要求的企業自備油罐及裝置(設施)專項行動,溯源查處劣質油品存儲銷售集散地及生產加工企業。加油站每年至少開展1次加油槍氣液比、系統密閉性及管線液阻的檢查檢測,儲油庫每季度開展油氣回收系統接口泄漏檢測和油氣回收處理裝置運行效果監測。持續出臺優惠措施鼓勵夜間加油、裝卸油。6—9月,每月對加油站點、流動加油罐車、加油船舶開展專項檢查,每月開展船舶用油現場抽檢,檢查船舶燃油供應單證、燃油硫含量及燃油使用量等信息。(市市場監管局、生態環境局、商務局、公安局、交通運輸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加強面源污染治理
28.加強餐飲油煙防治。持續推進餐飲油煙綜合治理,督促責任主體全面整改油煙污染問題,做到凈化設施應安裝盡安裝、應更換盡更換、應維保盡維保。同時,對已完成整治的餐飲單位進行“回頭看”,確保相關問題及時發現、及時整改。切實強化油煙污染日常監管,深化城管、生態環境、市場監管等部門聯勤共管機制,對油煙污染問題突出或群眾投訴較多的餐飲單位加大聯合執法管理力度,確保該處罰的處罰到位、該關停的關停到位。按照餐飲單位證照審批聯合會審機制,對不符合餐飲業經營條件或審批要求的,一律不予發放或續辦《食品經營許可證》。2022年,全市開展餐飲油煙專項整治或“回頭看”2500家以上,重點區域餐飲油煙綜合整治實現全覆蓋。全市完成餐飲油煙治理項目672項,三縣兩區至少分別打造1個餐飲油煙治理示范項目。(市城管局牽頭,市生態環境局、市場監管局、住房城鄉建設局配合)
29.加強煙花爆竹燃放管理。深入推進《宿遷市市區煙花爆竹燃放管理辦法》落實,優化煙花爆竹禁限放區域,按照“全面覆蓋、不留死角”的工作要求,落實網格包保制度。突出煙花爆竹禁限放宣傳教育,強化源頭監管。運用各地、各有關部門相關手機平臺,向禁燃區用戶推送禁燃短信進行廣泛宣傳,營造人人宣傳禁燃,人人監督禁燃的良好氛圍。(市城管局、公安局牽頭,市應急管理局、交通運輸局、市場監管局、生態環境局配合)
30.加強油氣回收監督檢查。常態化開展加油站、儲油庫、油罐車油氣回收裝置抽檢行動,對油氣回收裝置不能正常運行的,一律暫停使用相關設備,實施整改。督促國邦、黑魚汪油庫加強管理,落實油氣三次回收。2022年,實施油氣回收治理改造項目43項。(市商務局牽頭,市生態環境局、市場監管局配合)
31.加強散煤污染防治。持續加大散煤治理力度,深入開展散煤非法銷售和加工執法檢查。全市基本實現散煤清零。(市市場監管局牽頭,市公安局、城管局、生態環境局配合)
32.禁止露天焚燒和露天燒烤。強化地方各級政府秸稈禁燒主體責任,建立全覆蓋網格化監管體系,加強“定點、定時、定人、定責”管控,綜合運用各類技術手段,加強露天焚燒監管,開展夏秋收階段秸稈禁燒專項巡查。城市主次干道兩側、居民居住區禁止露天焚燒落葉。禁止露天燒烤,按照疏堵結合的原則,對擅自占用道路或公共場所經營的露天燒烤、夜市排檔等加大整治取締力度,并對現有疏導區內各類夜市排檔、燒烤小吃等進行整治規范,堅決減少和控制油煙污染等問題。(市城管局、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3.強化重污染天氣應急管控。嚴格按照《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應急減排措施制定技術指南》《江蘇省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有關要求,開展績效分級,評定豁免企業,實施差別化管控。優化應急減排清單,確保涉氣企業全覆蓋。對清單內工業企業進行全面核實,應該納入管控清單而沒有納入的,依法依規進行查處。發揮“一市一策”跟蹤研究組和駐場團隊效能,加強聯合會商,提前預判污染形勢,依法及時啟動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加大重污染天氣應急管控豁免企業培育力度,提升企業治理水平。落實好豁免政策,堅持有案必查、無事不擾,確保符合豁免要求的企業真正享受環保“紅利”。完善豁免企業清單動態調整機制,對弄虛作假、超標或違法違規排放的企業,及時移出豁免清單。綜合運用排放源清單、污染源在線監控、用電量及工況監控、衛星遙感等大數據,加強環境質量與污染源關聯分析,推動溯源追蹤與減排成果分析研判,實現快速應對指揮、精準執法排查、確保措施落實的目標。做好重大活動期間空氣質量保障。(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氣象局等配合)
四、保障措施
34.強化組織領導。進一步完善大氣污染防治聯絡員體系,落實“點位長”制,運用好聯防聯控聯管、聯席會議、“每日會商”等制度機制,及時通報大氣質量改善情況、檢查督查情況,推動治氣責任落實。常態化開展國省控大氣自動站點排名,建立鄉鎮(街道)環境空氣質量考評機制,進一步壓實屬地治氣責任。各地、各部門要制定專項方案,明確具體路線圖、任務書、時間表,實現精準、高效治理。(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各有關部門配合)
35.嚴格督查考核。嚴格落實“日督查、周通報、月考核”制度,持續運用好月度積分考核制度,構建以空氣質量改善為核心的量化考核體系。將年度目標任務完成情況作為重要內容,納入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全市高質量考核,做好考核結果運用。對空氣質量改善幅度達不到序時進度或重點任務進展緩慢的縣區(功能區)進行預警提醒,對連續3個月排名后2位的縣區(功能區)、后10位的鄉鎮(街道),剛性兌現約談。對任務完成不到位,不作為、不擔當,甚至失職失責的,依法依規嚴肅問責。(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紀委監委、財政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配合)
36.引導公眾參與。倡導公眾積極踐行綠色生活,共同參與大氣污染防治的實踐和監督。既發動各地各部門和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以及科研院校的力量,又發揮“環境守護者”等環保志愿者的作用。新聞媒體要充分發揮監督引導作用,積極宣傳大氣環境管理法律法規、政策文件、工作動態和經驗做法。(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各有關部門配合)
37.營造良好氛圍。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大力宣傳先進典型,及時曝光負面典型,樹立褒優貶劣、激濁揚清的輿論導向。要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及時回應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完善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舉報獎勵辦法,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大氣治理的良好局面。(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各有關部門配合)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僅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